他们同一年进入大学,这样的经历改变了什么? 天天头条

新民晚报   2023-04-11 20:10:44


【资料图】

近日,思南读书会一场主题为“我从1977年高考走向文学”的新书分享会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者、先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教授的钱虹,作家卢新华和上海作协原党组书记汪澜,他们畅谈钱虹第一部随笔集《雅人韵士》。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钱虹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先后获得文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卢新华和汪澜都是77级大学生,后两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同班同学,著名的77级有一个特征,他们的年纪差有十三四岁,当年参加高考以后录取的人数是27.3万人,录取比例大概是100人当中不到5人。汪澜说,大学对她而言,“不只是知识的滋养,更是人的精神的解放。”

在钱虹的随笔集《雅人韵士》里,钱虹写了对她影响深远的多位华东师范大学名师,如许杰、徐中玉、钱谷融、施蛰存等,也有交往、接触过的文化名人,如巴金、贾植芳,还有余光中、张翎等华文名家。“我在大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以后有幸得到了几位国宝级名师亲自授课和论文指导。所以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他们的人格魅力、精深学问、学术品德和高风亮节,深深地影响着我,他们是我进入文学殿堂和学术圈的人生楷模。几篇师恩难忘的纪实散文是我在教书写论文之余写下的缅怀恩师记忆性散文。”钱虹介绍。散文靠真情实感吸引读者,作者在散文当中不能说谎、不能虚构、不能粉饰、不能矫情。“写我的老师、写文坛的名人也好,写这些人的事我是真心地爱戴他们、佩服他们、敬重他们。巴金先生说把心交给读者,我是把心交给《雅人韵士》当中每一个描写对象。”

以小说《伤痕》成名的卢新华把1977年当作“生命当中的一个坎、一个转折点”,因为进入复旦以后接触到很多过去、古典的、当代的、现代的文学佳作,尤其是西方的文学作品。

汪澜说当年进了复旦大学的人,“大家的年龄相差差不多一代半的年龄,最大和最小的相差14岁”。“进了大学以后,就像钱虹书里的一句话,‘我就像一条欢快小鱼,无比酣畅地游进知识的海洋,又像一块干涸的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书中的营养’,真是我们那个状况的一种真实写照。大家都是非常珍惜机会,为了抢到在图书馆自习的席位,都吃完晚饭早早去图书馆,因为进图书馆的人太多,几次都把图书馆的玻璃挤破了。但是大学几年对于我的意义来说,不只是知识的滋养,是人精神的解放。我说我就是快乐的小鱼。”

“这本书的书写对象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亲历者。回到1977年谈论这本书,因为1977年不只是一代人的人生节点,也是中国文学和社会的一个转折点。1977年的影响延绵,不管你与他们是同代人、下一代人,还是更远的一代人。”宁波出版社社长袁志坚说。(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热文榜单